翻譯文章

福音的中心地位(1) The Centrality of the Gospel (1) / 提摩太.凱勒 Timothy Keller



文章出處:https://download.redeemer.com/pdf/learn/resources/Centrality_of_the_Gospel-Keller.pdf

福音是基督徒生活的核心要素,不斷地更新信徒和教會。本文概述了福音影響信徒的十五種方式和培育教會的八種方式。

原則

加拉太書2章14節中,保羅提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原則。他處理彼得的種族驕傲和膽怯,宣布他活得 「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從這裡我們看到,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個更新我們生活中所有層面——靈性的、心理的、工作的、社會的過程,通過思考、盼望和活出與福音「一致」或帶來的影響。福音要應用到思想、感覺、關係、工作和行為的每一個方面。加拉太書 2:14 的含義和應用是廣泛的。

第一部分:意義和應用

意義 #1——福音的大能

首先,保羅向我們表明,把福音的真理帶到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是被神的大能改變的方法。聖經中對福音的描述是最令人震驚的。天使一直渴望研究它(彼前1:12)。它不單單是帶給我們能力,它本身就是神的大能,因為保羅說:「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羅 ‭1:16)‬ ‭。它也是神的祝福,凡親近的人都有好處 (林前9:23)。它甚至被稱為神榮耀本身的光。 「⋯他們看不見基督榮耀的福音⋯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裏,使我們知道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臉上。」(‭‭林後‬ ‭4:4, 6‬)

福音使我們重生,我們信主之後,它就是一切不斷成長和靈性進步的工具。 「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裏,也傳到普天下,並且繼續增長,不斷結果,正如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正知道上帝恩惠的日子起,在你們中間也是這樣。」 (西1:6)。在這裡我們學到了幾件事。 (1) 福音是活的 (參羅1:16),就像種子或樹,會帶來更多的新生命,結出更多的果子,並且不斷成長。 (2) 福音是「栽種」在我們裡面的,所以只有當我們明白它的偉大和意義時,才會結出果子來——深刻理解神的恩典,了解它的一切真理。 (3) 福音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斷成長,更新我們——從你聽到福音的那天起,它就一直工作。這段文字幫助我們避免完全以理性主義或神秘主義的方式來更新。一方面,福音是有內容的——它是深奧的教義。它是真理,具體來說,它是關於神的恩典的真理。但另一方面,這個真理是一種活的力量,它不斷地擴大它在我們生命中的影響,就像一棵農作物或一棵樹會生長、蔓延,並不斷地用根和果實來支配一個地區。

意義 #2——福音的充足性

其次,保羅是在表明,在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中,我們永遠不會「越過福音」,而去做更高級的事情。福音並不是真理階梯的第一步;相反,它更像是真理車輪的軸心。福音不只是ABC,而是基督教的A到Z。福音不是進入天國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教義,而是我們在天國中一切進步的途徑。

我們不是因著福音稱義,然後因著順服而成聖;相反,福音是我們成長(加3:1-3)和更新(西1:6)的途徑。它是每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是每一扇關上的門的鑰匙,是帶我們通過每一個障礙的力量(羅1:16-17)。在教會中,很常見的想法是這樣的:「福音是為非基督徒準備的。人需要它才能得救。但一旦得救,就會因著努力和順服而成長。」但歌羅西書1章6節表明,這是一個錯誤。認信和 「努力」 如果不是從福音中產生並符合福音的要求,都不能使你成聖——它們會扼殺你。我們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沒有應用福音。因此,當保羅離開以弗所人時,他將他們 「交託給上帝和他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徒‭20:32)‬ ‭

那麼,基督徒生活中的主要問題是,我們沒有想清楚福音的深層含義;我們沒有在生活的各個部分和全面「應用」福音。Richard Lovelace 說大多數人的問題只是沒有以福音為導向——沒有通透地把握和相信福音。馬丁路德說:「 [福音的真理] 也是所有基督教教義的主要條文⋯⋯因此,最必要的是,我們應該很好地了解這一條,把它教給別人,並不斷地把它打進他們的腦海中。」 福音不容易被人理解。保羅說,只有當我們明白了福音的一切真理,福音才會在我們身上做更新的工作。我們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圍繞著福音的真理生活,但並不「明白」。所以,持續而深入的屬靈更新和復興的關鍵是不斷地重新發現福音。發現福音的新內涵或應用——看到更多的福音真理——是任何更新的重要階段。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教會都是如此。

應用

福音旁邊的兩個「強盜」

既然保羅用了與福音「一致」的比喻 (譯按:指加2:14) ,我們就可以認為,當我們保持不向右或向左「走偏」的時候,就會出現福音的更新。明白福音意義的一個關鍵是,在兩個錯誤的對立面之間,看到福音是第三條路。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福音並不是這兩極之間的平衡合成品——它產生的不是中間的東西,而是與兩者不同的東西。

第二和第三世紀的基督教作家特土良說:「正如基督被釘在兩個強盜之間,這稱義的教義也永遠被釘在兩個相反的錯誤之間。」他的意思是說,有兩種基本的錯誤思維方式,每一種都通過把我們拉到「與福音一致」的一邊或另一邊,從我們身上「竊取」福音的能力和獨特性。這兩種錯誤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因為它們代表了人類心靈和思想的自然傾向。

福音是神「啟示」出來的 [羅1:17]——是未重生之人的心思無法想像的。「強盜」一方面可以稱為道德主義或律法主義,另一方面可以稱為享樂主義或相對主義。另一種說法是:福音既反對宗教,也反對非宗教(見太21:31;22:10)。一方面,道德主義 / 宗教強調真理而不強調恩典,因為它說我們必須順服真理才能得救。另一方面,相對主義/宗教強調沒有真理的恩典,因為它說我們都是被上帝接受的(如果有上帝的話),我們必須決定什麼對我們來說是真的。但沒有恩典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沒有真理的「恩典」也不是真正的恩典。耶穌是「充充滿滿地帶恩典和真理」(約翰福音1:14)。任何輕視或失去這些真理中一面的宗教或生活哲學,都會落入律法主義或放縱之中,無論哪種方式,福音的喜樂、能力和釋放都會被偷走。

道德主義—宗教的強盜。道德主義/宗教是如何竊取喜樂和能力的?

道德主義是一種觀點,認為你通過你的成就(對上帝、世界、他人、自己)去接受自己。道德主義者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往往是。當他們有宗教信仰時,他們的宗教是相當保守的,充滿了規則。有時,道德主義者對上帝的看法是非常聖潔和公義的。這種觀點會導致(a)自我憎恨(因為他們不能達到標準)或(b)自我膨脹(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標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自卑和優越感的根源是一樣的。道德主義者最後是自鳴得意、高人一等,還是被壓垮、內疚,只是取決於標準有多高,以及他或她的家庭、智力、相貌、意志力等天然優勢。道德主義者可以深深地信奉宗教——但沒有帶來轉化的喜悅和力量。

相對主義—宗教的強盜。相對主義是如何偷取喜樂和能力的?

相對主義者通常是無宗教信仰的,否則他們就喜歡所謂的「自由」信仰。表面上看,他們比道德主義/宗教的人更快樂、更寬容。雖然他們在某些領域(如政治)可能是高度理想主義的,但他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們不相信上帝是公正的,且必須懲罰罪人。他們對上帝的信仰會傾向於把想像成一種愛或一種非個人的力量。他們可能會大談上帝的愛,但由於他們不認為自己是罪人,所以上帝對人類的愛不需要祂付出任何代價。如果上帝接受我們,那是因為祂是如此歡迎我們,或者是因為我們並不那麼壞。福音中上帝愛的概念要豐富得多,也深刻得多,更讓人感到震撼。

宗教徒和非宗教徒都有什麼共同點呢?

它們看起來是如此不同,但從福音的角度來看,它們其實是一樣的。

它們都是避開耶穌為救主,保持對自己生命的控制的方式。

無宗教信仰的人通過「世俗」的驕傲,尋求成為自己的救主和主宰。 (「沒有人告訴我如何生活或做什麼,我自己決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但是,有道德和宗教信仰的人卻通過「宗教」的驕傲來尋求成為自己的救世主和主宰。 (「我比別人更有道德,更有靈性,所以上帝欠我一個人情,要聽我的祈禱,帶我上天堂。上帝不能讓任何事情隨便發生在我身上——他欠我一個幸福的生活,是我應得的!)。 ) 無宗教信仰的人完全拒絕耶穌;有宗教信仰的人把耶穌當作榜樣和幫助者、老師——但不是救世主。在她的小說《慧血 Wise Blood》中,Flannery O’Connor 的主人公 Hazel 認為「避開耶穌的方法 [就是] 避開罪惡」。這是做同一件事的兩種不同方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注: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道德主義者儘管強調傳統標準,但終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個人主義的,因為他們把自己設定為自己的救世主。相對主義者,儘管他們強調自由和接受,但到頭來還是道德主義的,因為他們還是要達到 [自己] 的標準,否則就會變得絕望。而且他們常常對自己的開放性感到非常自豪,並對其他不開放的人進行評判) 。

它們都是基於對真正的上帝的歪曲看法。

不信教的人看不到上帝的律法和聖潔,信教的人看不到上帝的愛和恩典,最後他們都完全失去了福音。因為福音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出於對我們的愛,成就了神的律法。如果不充分理解基督的工作,神的聖潔的現實就會使祂的恩典不真實,或者說神的愛的現實會使祂的聖潔不真實。只有福音——我們是如此的有罪,以至於我們需要完全靠著恩典得救——讓我們看到神的真實面目。福音向我們展示了一位遠比律法主義者所能承受的更聖潔的神(祂不得不死,因為我們不能滿足祂的聖潔要求),卻比人文主義者所能想像的更仁慈(祂不得不死,因為祂愛我們)。

他們都否認我們的罪——因此失去了恩典的喜樂和力量。


顯然,相對主義、非宗教人士否認罪的深度,因此「上帝愛你」的信息對他們沒有任何力量。但是,儘管宗教人士可能會對自己的罪極度懺悔和抱歉,但他們認為罪只是沒有達到拯救自己的標準。他們沒有把罪看成是更深層的自義和自我中心,他們是想通過這種方式過獨立於上帝的生活。所以,當他們去找耶穌尋求饒恕時,他們只是作為一種方式去掩蓋他們自我救贖計劃中的缺口。而當人們說:「我知道上帝是寬恕的,但我不能寬恕自己。」他們的意思是,他們拒絕上帝的恩典,堅持自己要配得上帝的恩寵。所以,即使是「自卑」的宗教徒,其實也是這樣的狀態,因為他們不會看到罪的深度。他們只把它看作是破壞規則,而不是叛逆和自我救贖。

看待上帝的全新方式

基督徒對上帝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態度體系。他們過去可能經歷了宗教和非宗教兩個階段,但他們已經看到,他們的非宗教和宗教的原因本質上是一樣的,本質上是錯誤的﹗基督徒開始看到,他們的罪和他們最好的行為都是避開耶穌作為救主的方式。他們看到,基督教並不是從根本上邀請他們變得更加虔誠。一個基督徒會說:「雖然我常常不遵守道德律,但更深層的問題是我為什麼要努力遵守它。即使我努力遵守它,也只是尋求成為自己救世主的方法。在這種心態下,即使我順服或請求寬恕,其實也是在抗拒福音,把自己設定為救世主。」 「得到」福音,就是要從自我辯護中轉過來,依靠耶穌的工作與神建立關係。不信教的人根本不悔罪,信教的人只悔罪,而基督徒懊悔自己的義。這就是三個群體的區別——基督徒、道德主義者(宗教)和實用主義者(非宗教)。

總結

如果不知道我們罪的嚴重程度,十字架的付出就顯得微不足道,不能使我們明白或改變。但如果沒有對基督的充足性看生命和死亡,對罪的認識就會壓垮我們,或感動我們否認和壓抑它。拿掉對罪的認識或對恩典的認識,人們的生命就不會改變。他們會被道德律壓垮,或者憤怒地逃離道德律。所以,福音不是讓我們從無宗教信仰變成有宗教信仰,而是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宗教信仰和無宗教信仰的原因本質上是一樣的,本質上是錯誤的。我們是想做自己的救主,從而保持對自己生命的控制。當我們相信基督是我們的救贖主時,我們就從相信自我決定或自我否定,無論是享樂主義還是道德主義,轉而相信我們的救恩。

看待生活的全新方式

那麼,保羅向我們表明,我們在生活的每一個領域都不能只問:「什麼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方式?」而是要問:「什麼是合乎福音的方式?」我們必須不斷地思考福音,使我們不至於走入我們習慣的道德主義或個人主義的方向。我們必須使一切都與福音相一致。

注意:相對主義者(如上所述)終究是道德主義的,因此他們只能尊重其他相信一切都相對的人! 但基督徒不能覺得自己在道德上比相對主義者優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