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https://download.redeemer.com/pdf/learn/resources/Centrality_of_the_Gospel-Keller.pdf
續前篇:https://readinchrist.org/2021/01/15/福音的中心地位1-the-centrality-of-the-gospel-1-提摩太%EF%BC%8E凱勒-timothy-keller/
第二部分:一切的關鍵
福音是任何事物被基督更新和改變的方式——無論是一顆心、一種關係、一個教會,還是一個社區。它是所有教義和我們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看法的關鍵。因此,我們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缺乏以福音去定位。正面地說,福音改變了我們的心,改變了我們的思維和對一切事物的態度。
A. 福音與個人
1)面對沮喪
當一個人感到沮喪時,道德主義者說:「你正在違反規則,悔改吧。」另一方面,相對論者說:「你只需要愛和接受你的自我。」沒有福音,只能解決表面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內在的問題。道德主義者會在行為上下功夫,而相對主義者會在情感本上下功夫。但是(假設抑鬱症沒有生理基礎),福音會引導我們審視自己,說:「我生命中的某些東西已經變得比上帝更重要了,是一種假救主,是一種形式的行為的義。」福音引導我們悔改,而不是僅僅將自己的意志與表面問題對立起來。
2)面對物質世界
有些道德主義者對物質世界漠不關心,認為它「不重要」。另一些道德主義者則徹頭徹尾地害怕肉體上的快樂,由於他們要賺取自己的救贖,所以他們更願意把注意力集中在肉體性質的罪上,比如性放縱和暴食。這些比驕傲等內在的罪更容易避免。因此,道德主義者更願意把身體的罪看成比其他種類的罪更嚴重。由此產生的律法主義通常會導致對快樂的厭惡。另一方面,相對主義者往往是一個享樂主義者,一個被快樂所控制,並把它作為偶像的人。福音引導我們看到,神創造了身體和靈魂,所以要救贖身體和靈魂,雖然在罪下身體和靈魂都損壞了。因此,福音引導我們享受肉體(並與肉體的損壞作鬥爭,如疾病和貧窮),卻要適度地使用物質的東西。
3)面對愛和關係
道德主義常常把人際關係變成「責備遊戲」。這是因為道德主義者會因為過於嚴厲的批評而受到創傷,並通過指責他人來維持自我形象,成為一個好人。另一方面,道德主義也可以把獲取愛作為 「贏得救贖」的方式,讓自己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人。這往往會造成所謂的「依賴」——一種通過需要別人,或需要別人對你的需要(即通過拯救別人來拯救自己)的自我救贖形式。另一方面,許多相對主義把愛降低為一種協商的互利夥伴關係。只要不使你付出任何代價,你才會交往。所以,沒有福音的選擇是自私地利用別人,或者自私地讓自己被別人利用。但福音引導我們兩者都不做。我們確實會犧牲和委身,但不是出於需要說服自己或別人接受我們。我們可以足夠愛這個人,在需要的時候去面對,但即使在對我們沒有好處的時候也要和他在一起。
4) 面對苦難
道德主義採取「約伯朋友」的態度,把罪咎感放在自己身上。你簡單地認為,「我一定是犯錯才會受苦」。不過,在罪咎之下,總是對神產生憤怒。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道德主義者相信是上帝欠他們的。道德主義的全部意義就是讓上帝欠你的債。因為你是如此有道德,你覺得你不應該受苦。道德主義讓你淚流滿面,因為在一個層面上,你會想:「我做了什麼,才會遭此報應?」但在另一個層面上,你又會想:「因為我做了這些,所以得到應得的回報﹗」那麼,當道德主義者遭受痛苦時,他或她一定會對上帝感到憤怒(因為我一直表現得很好)或對自我感到憤怒(因為我一直表現得不好)或兩者兼而有之。另一方面,相對主義者/實用主義者覺得自己有理由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痛苦——撒謊、欺騙和違背承諾都可以。但是,當苦難真的來臨的時候,實用主義者就會把過錯推到神面前,聲稱神一定是不公正或無能的。然而,十字架讓我們看到,神通過受苦救贖了我們。神受苦不是為了讓我們不受苦,而是為了讓我們在受苦中變得像祂。由於道德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都忽略了十字架,他們都會被苦難所迷惑和破壞。
5)面對性關係
相對主義者認為性只是生理和物質上的欲求。道德主義者往往認為性是骯髒的,至少是一種危險的衝動,會不斷地導致犯罪。但福音告訴我們,性是反映基督的捨己。祂無條件地捨己,所以我們不應該一邊尋求親密關係,一邊緊緊抓住自己生命的控制權。如果我們在性關係方面捨己,我們就要在法律上、社會上、個人上——完全地捨己。性關係是要在一個完全承諾的、永久的婚姻關係中才會發生。
6)面對自己的家庭
道德主義會使你成為父母期望的奴隸,而相對主義則認為如果家庭不 「滿足我的需要」,就不需要對家庭忠誠,也不需要遵守諾言和盟約。福音把你從把父母的認可為絕對的、或心理上救贖中釋放出來,因為它指向了上帝如何成為你最終的父親。那麼,你既不會過於依賴父母,也不會過於敵視父母。
7)面對自我控制
道德主義者告訴我們要基於害怕懲罰去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一種基於意志的方法。關係主義告訴我們要表達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是一種基於情感的方法。福音告訴我們,上帝自由、無條件的恩典 「訓練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多2:12),如果我們聽從它。這是一種全人的方法,從真理降到心裡開始。
8)向人作見證
實用主義者會完全否認傳福音的合法性。道德主義者確實相信改變信念,因為「 我們是對的,他們是錯的」。這種改變信念幾乎總是令人反感的。但福音會在我們身上產生不同的特徵。首先,我們出於慷慨和愛不得不去分享福音 ,而不是罪咎。第二,我們從被別人嘲笑或傷害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因為我們已經因著恩典得到了神的眷顧。第三,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學習謙卑,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得救完全是因著恩典,而不是因著我們高超的見識或品格。第四,我們對每一個人都充滿希望,即使是「難纏的人」,因為我們自己是因著恩典才得救的,而不是因為我們是能成為基督徒的人。第五,我們對人彬彬有禮,小心翼翼。我們不必逼迫或脅迫他們,因為打開人心的只是神的恩典,而不是我們的口才或堅持,甚至他們的開放。所有這些特質不僅造就了一個得勝的傳道人,也造就了一個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優秀鄰居。
9)面對人的權威
道德主義者會傾向於過於服從人的權威(家庭、部落、政府、文化習俗),因為他們非常依賴自己的道德和體面的自我形象。相對主義者要麼太過服從人權威(因為他們沒有更高的權威,他們可以據此判斷自己的文化),要麼太少服從(他們可能只有在知道自己不會被抓時才會服從)。這意味著要麼是專制主義,要麼是無政府狀態。但福音既給了你一個反對人的權威的標準——如果它與福音相抵觸的話——又給了你一個從心底裡服從政府的動力,即使你可以用選擇不服從。
10)面對人的尊嚴
道德主義者往往對人性的看法相當低下——他們主要看到的是人的罪惡和墮落。而相對主義者則沒有很好的基礎來對待人的尊嚴。通常他們沒有以宗教信仰去看人是什麼。(如果人只是進化的偶然產物,我們怎麼知道他們比一塊石頭更有價值呢)。但福音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完全墮落的(在罪中迷失),也是完全尊貴的(在神的形像中)。所以我們看每一個人都是珍貴的,但也在危機中﹗
11)面對文化差異
道德主義者往往對自己的文化非常自豪。他們很容易陷入文化帝國主義,把精神意義附加在他們的文化規範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道德主義者非常缺乏安全感,他們非常重視永恆的法則,但內心深處知道自己無法遵守。因此,他們利用文化差異來支撐他們的正義感。而相對主義者則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應該按照自己的條件接受,每一種文化的表達方式都是同樣的好。福音教導我們辨別每種文化中的好壞,使我們能夠跨越文化差異、彼此相愛向彼此尊重。每個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所以每一種文化都會以獨特的方式反映神的形象。同時,每一種文化,包括我們自己的文化,都會受到墮落的影響,並表現出文化上的偶像,所以我們不能覺得自己在道德上或文化上比任何人優越。
12) 面對罪咎
當你說「我不能原諒自己」時,意味著有一些標准、或條件、或人在神的恩典之上去確立你的身份。如果你不能原諒自己,那是因為你辜負了你真正的神,你真正的公義,它把你囚禁起來。道德主義者的假神通常是他們想像中的神,是聖潔的、有要求的,但沒有恩典。相對主義者的假神通常是一些成就或關係。神是唯一寬恕的神——並無別「神」。
13)面對自我形象
如果沒有福音,你的自我形像是基於活在一些標准上——不管是你的還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標準。如果你達到了這些標準,你就會有信心,但不會謙卑。如果你沒有達到這些標準,你就會謙卑但不自信。只有在福音中,你才能既非常大膽、又完全敏感和謙卑。因為你既是完美的,又是一個罪人!
14)面對快樂和幽默
道德主義會蠶食快樂和幽默——因為律法主義的制度迫使你非常認真地對待自己(你的形象、你的外表、你的名譽)。另一方面,隨著生活的進行,相對主義會傾向於犬儒主義。這種憤世嫉俗的情緒來自於對世界缺乏盼望:最後邪惡會得勝——沒有審判或神聖的正義。但如果我們只因恩典而得救,那麼作為基督徒的事實就會使我們不斷地感到驚奇喜悅。我們的生命沒有任何可準確預測或「理所當然」。我們是基督徒,我們有盼,而這是一個神蹟。所以,福音所產生勇敢的謙卑,應給予我們深深的幽默感。我們不必把自己看重,而且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盼望。
15)面對「正確生活」的態度
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指出,只有經歷過福音恩典的人,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美德(true virture)。任何一個試圖賺得救恩的人,為了進入天堂,或者為了提高自己的自尊,或者為了其他本質上自利的原因,都會做「正確的事」。但那些知道自己已被完全接受的人,已經出於對義本身的喜悅而做了正確的事。只有在福音中,你才會為了神的緣故順服神,而不是為了神要給你什麼。只有在福音中,你才會為了人的緣故(不是你的緣故)去愛人,為了自己的緣故(不是你的緣故)去行善,為了神的緣故(不是你的緣故)去順服神。只有福音使做正確的事成為一種快樂和喜悅,而不是負擔或達到目的的手段。
B. 福音與教會
1)面對事工
道德主義往往把所有的重點放在人個體的靈魂上。道德主義宗教家會堅持讓別人皈依他們的信仰和教會,但會忽略更廣泛的社會需求。另一方面,「自由主義」會傾向於只強調對社會狀況的改善,而將悔改和皈依的需要降到最低。福音會使人產生愛,而愛又會促使我們給予鄰居任何需要——歸信或一杯涼水,傳福音和社會關懷。
2)面對敬拜
道德主義會導致一種沉悶陰鬱的敬拜,可能著重尊嚴過於喜樂。而對「接受」的淺薄理解,沒有神的聖潔感,則會導致呆板或隨意的敬拜。同時,對神的愛和祂的聖潔都沒有感覺,就會導致敬拜感覺像委員會的會議! )。但福音使我們看到,神既是超然的,又是臨在的。祂的臨在使祂的超然令人安慰,而祂的超然使祂的臨在令人驚奇。福音使我們在敬拜中既敬畏又親近,因為聖潔的神現在是我們的父。
3)面對窮人
實用主義者往往蔑視窮人的信仰,把他們看成無助的受害者,需要專業知識。這源於不相信上帝對所有人的共同恩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世俗的思維方式也否定了罪的現實,因此,凡是貧窮的人一定是受壓迫的,是無助的受害者。另一方面,道德主義傾向於蔑視窮人,認為他們是失敗者和弱者。他們認為他們的處境應該受到某種程度的責備。但福音引導我們:(a) 謙卑,沒有道德上的優越感,知道我們在靈性上是破產的,但因著基督白白的慷慨而得救了;(b) 恩典,不要太擔心「應得的」 ,因為我們不配得到基督的恩典;(c) 尊重貧窮的基督徒,把他們視為我們可以學習的弟兄姐妹。只有福音才能使人對窮人產生謙卑的尊重和聲援。
4)面對教義的差異
新約的「已然」(already),使我們在宣講時大膽。我們最能肯定支持福音的中心教義。但「未然」(not yet) 則要求我們在非本質的信仰上要有仁愛和謙卑。也就是說,除了涉及到十字架、恩典和罪的時候,我們必須對我們所教導的內容有所節制。在我們的觀點上,特別是在基督徒不能達成一致的問題上的意見上,我們必須少一些不屈不撓和三心二意(相信我們在智力上已經達到了)。這也意味著,我們對神對我們和他人的呼召和旨意的辨別,不能過分地保證我們的見解不會錯。(與實用主義者不同,我們必須願意為我們對福音的信仰而死;與道德主義者不同,我們必須牢記,並不是我們的每一個信仰都值得我們為之奮鬥至死。)
5)面對聖潔
福音的「已然」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容忍罪惡。有了國度的存在,我們就有了「上帝的本性」(彼後1:4)。福音帶給我們信心,任何人都可以改變,任何奴役的習慣都可以克服。但福音中的「未然」意味著我們的罪仍然在我們裡面,在國度的豐盛來到前不會被消除。所以,我們必須避免拍板式的答案,也不要期待快速的解決方法。與道德主義者不同,我們必須對緩慢的成長或失誤有耐心,並意識到恩典中變化和成長的複雜性。與實用主義者和憤世嫉俗者不同,我們必須堅持認為神蹟般的改變是可能的。
6)面對神蹟
天國的「已然」意味著神蹟和醫治的能力是可能的 。耶穌以醫治病人和使死人復活來證明國度的存在。但福音的「未然」意味著自然界(包括我們)仍會受到腐朽的影響(羅8:22-23),因此,在最後的圓滿之前,疾病和死亡仍然不可避免。我們不能指望神蹟和免於苦難成為基督徒生活中的常態,以至於我們會在沒有痛苦的日子裡滑行。與道德主義者不同,我們知道神能醫治和行神蹟;與實用主義者不同,我們不以強逼神消除痛苦為目的。
7)面對教會的健康
國度的「已然」意味著教會現在是國度權力的共同體。因此,它能夠大能地改變它的共同體。使「得救的人日日增加」(徒2:47)的傳福音是可能的。摧毀不同種族和階級之間「隔絕的牆」(弗2:14)的愛的團契是可能的。但國度的「未然」意味著耶穌還沒有把祂的新娘,即教會,「作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缺陷,而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 5:27 )。因此,我們不能對不完美的會眾進行嚴厲的批評,也不能因為所看到的瑕疵而不耐煩地從一個教會跳到另一個教會。錯誤永遠不會從教會中完全消除。國度的「未然 」也是指避免過於嚴厲地強加教會紀律和其他手段,以謀求今天的完美教會。
8)面對社會改善
我們不能忘記,基督現在在某種意義上統治著歷史(弗1:22-23)。恩典的「已然」意味著基督徒可以期待使用神的能力來改變社會狀況和社區。但罪的「未然」意味著會有「戰爭和戰爭的聲音」。自私、殘忍、恐怖主義和壓迫將繼續存在。基督徒對政治不抱幻想,也不期望烏托邦。這 「未然」意味著基督徒不會相信任何政治或社會議程能在地上帶來公義。所以,福音使我們遠離原教旨主義(道德主義)對社會變革過度悲觀,也遠離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的過度樂觀。
總結
所有的問題,無論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都來自於沒有完全地應用福音,沒有「與福音的真理一致」(加2:14)。教會中所有的病態和所有的失敗都來自於沒有讓福音完全表達出來。如果福音在任何教會中得到充分的闡釋和應用,這個教會就會開始顯得非常獨特。人們會在它身上發現既有道德上的信念、又有同情心和靈活性。
版權©2000年,作者:提摩太-凱勒。本文以改編後的形式出現在提麼太凱勒所著的《21世紀教會成長學–以福音為中心的城市教會新異象》(Center Church)一書的第三章中 (Zondervan,2012年, 校園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