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光牧師的新書《牧者風範——跟保羅學牧養》,我相信是對華人教會一本重要的書。
在播道會文字部的 YouTube頻道孫牧親自介紹他為什麼寫,推介大家看看這影片
https://youtu.be/aj2T_DTaC-Q
https://www.evangelpress.org/product.php?p=2824
以下摘書的一些內容:
p.47-48 「第四章:保羅的胸襟」
常稱讚人
關於保羅的胸襟,還有為人忽略的一點,就是他常常稱讚人。一方面,在華人文化中,很少直接稱讚別人,因為我們認為稱讚人會令人驕傲,但這在聖經中找不到根據;另一方面,稱讚人顯出稱讚者的胸襟,而我們通常很少用胸襟來評價保羅或其他聖經人物,因此忽略保羅對人的稱讚。
閱讀保羅書信,不難發現幾乎在每封書信的開首,保羅都稱讚收信的教會,或說他們的「信德傳遍了天下」(羅1:8),或説他們「口才、知識都全備」(林前1:5),或説他們「對眾聖徒有愛心」(弗1:15,《和合本修訂版》),或說他們「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1:5)。對於歌羅西和帖撒羅尼迦教會,保羅甚至稱讚他們信、望、愛兼備(西1:4~5;帖前1:3)。保羅對個別的人的稱讚,就更多了。保羅稱讚提摩太「興旺福音」,待他「像兒子待父親一樣」(腓2:22),並且心裡有「無偽之信」(提後1:5)。保羅也稱讚提多「殷勤」、「熱心」、為教會「勞碌」(林後8:16~24)。我不必再一一舉例了,讀者還可以看看羅馬書最後一章,就會發現保羅一次過稱讚很多人。
p.62-63 「第六章:保羅的謙卑」
「平、易、近、人」
提出牧者要謙卑,相信沒有人反對,但怎樣的表現才算謙卑呢?根據上文的定義,可以列出很多謙卑的行為,例如聆聽、服侍。但我不想討論變得太瑣碎,只想用簡單四個字「平易近人」來概括説明謙卑的具體表現。這四個字概括了保羅「向甚麽樣的人,我就作甚麽樣的人」的作風(林前9:22)。牧者如果能像保羅一樣,向甚麽樣的人就作甚麽樣的人,就會給人平易近人的印象。這時候,讀者一定問:「平易近人」包括甚麽?
首先,第一個字「平」有「拉平」的意思,表示牧者不會高高在上、擺架子、掉書袋,講道時不會用太深奧的字眼和過長的句子,讓小學生聽見都能夠明白。我感謝神,不知道從何時起,祂給我一種講道風格,能夠讓小孩子都聽得明白。最令我安慰的,是很多小孩子也說明白我的講道。很多牧者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別人問他問題,他就長篇大論回答,而且內容大多與對方的問題無關。這樣,對方就會覺得不夠平等,以後就不再問甚麽問題了。
第二個字「易」表示,人很容易與牧者溝通,甚至説出心底話。要做到這點,牧者必須真誠。真誠與謙卑息息相關,因為謙卑的人會承認自己的弱點和掙扎,這樣就給人真誠的印象,使人容易説出心底話。保羅説他「服侍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淚」(徒20:19),就表達同樣的道理,因為流淚反映他的真誠。
第三個字「近」表示,牧者與人之間沒有距離。牧者與人見面時,如果表情嚴肅或僵硬、態度冰冷,人家就會覺得彼此有距離。牧者辦公室的佈置擺設(例如:高高的座椅,有大大的桌子與人相隔),也容易與他人造成距離。同樣,假若牧者過分重視書本和學問,例如當有人來他那裡尋求輔導,他聽不多久就拿起一本書,説:「這本書最能解決你的問題,拿去看吧」,這樣也會造成彼此的距離,給人漠不關心的感覺。
最後是「人」字。保羅向甚麽樣的人,就作甚麽樣的人,因為他「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牧者一定要以人為本,不應以事工為本、以知識為本,或以道理為本。當然,事工、知識、道理都重要,但這些東西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人的好處。人的價值高於一切(當然除了神)。如果牧者給人的印象,總是在推行計劃、事工、理念或神學觀點,對人卻愛心不足,那麽,最終他的計劃、事工、理念都必定失敗,因為不得人心。
p.88-90 「第十章:保羅的正直」
四、拒絕「七三開」的誠實
此外,保羅說「愛人不可虛假」(羅12:9),但不是對道人說:而是對一般信徒説。我驚訝發現,一些牧者的愛是七分真誠、三分虛假的。他們往往對教會中有權勢的人很有愛心,對支持他們的人也有愛心,但對於那些不會再被他們利用的人,或持不同意見的人,就冷落他們,或打壓他們。有一個真實的例子:某姊妹試圖自殺,女牧者知道後,立時前去搶救她,終於挽回她的生命。這位女牧者有沒有愛心?肯定有。問題在於,她馬上安排這位姊妹作見證,但那個場合不是見證會,而是讓會友彼此認識的聚會。主持人已經表明,這聚會不適宜作見證,但女牧者堅持,理由是這位姊妹的見證對大家有益處。可是,大家一聽就知道女牧者的意圖,就是讓這位姊妹當眾感謝她。果然,這位姊妹在見證中提到女牧者的名字,而大家都清楚看見女牧者不自然的表情,證明她是利用別人的見證來證明自己多麽有愛心。事後,那位姊妹表示,無法再信任那曾經救她一命的女牧者。
我之所以反對「七三開」的品格,除了因為保羅說監督必須「無可指責」(提前3:2),還有因為他在腓立比書對一般信徒説的「無可指摘、誠實無偽」(腓2:15)。雖然這裡的「無可指摘」和提摩太前書第三章的「無可指責」原文是不同的字,但意思差不多。反而「誠實無偽」一語翻譯得很精彩,把原文的神髓譯出來,就是「完全誠實沒有混合物、沒有不良動機」的意思。這是對一般信徒的要求,呼應上文第12節「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換句話説,「誠實無偽」是得救後應有的表現,是所有信徒都必須具備的。牧者如果是七三開的誠實,短期或會博得一些人的擁戴,但長遠只會造成嚴重的破壞,因為他在教會中營造一種「七三開」的文化,使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變得表面、不真誠,沒有深交、沒有信任。
分類:牧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