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晴朗的中世紀天空出現的第二朵雲開始在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上空集結。這朵雲由約翰.威克里夫 (John Wycliffe) 的出生而引起。威克里夫出生於14世紀20年代。他被按立為神父後遷居牛津大學。因其獨特的神學觀點,他成為大學裡最有爭議的人物。他與英格蘭皇室的聯繫使他很有影響力。在威克里夫一生的大多數歲月中,幾任教宗幾乎都是住在阿維農,教宗的宗教權柄一直遭人質疑,威克里夫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隨著1378年兩位教宗就任,威克里夫開始公開把聖經而不是教宗認定為屬靈權柄的最高來源。他主張教宗職分只不過是人的發明而已,聖經才有權確立一切宗教信念和實踐的正當性。據此,他拋棄了帶有強烈哲學色彩的聖餐變體教義。
短短幾年,他的言論就使牛津大學乃至整個英格蘭都沸騰起來。威克里夫不得不退到偏僻的萊斯特郡的拉特沃斯教區。他在那裡擔任神父,度過了他人生中的最後幾年。然而,這幾年他並沒有虛度。他寫了一些頗受歡迎的小冊子來解釋他的觀點,又差派傳道人,還組織一些人把拉丁文武加大譯本譯成英文。康斯坦茨公會議定他為異端,所幸的是,在被定為異端之前,他就於1384年去世了(但他的屍骨還是被挖出來焚燒,骨灰四散)。他留下了豐厚的遺產。他的追隨者有了英文本聖經,致力於開展秘密讀經小組的各種活動,這種做法在當時被定為非法。這些人很可能因此被稱作「羅拉德派」(Lollards),意即「喃喃低語的人」,指的是他們習慣於私下裡出聲讀聖經。當一個世紀之後宗教改革傳到英格蘭時,這些人最先接受改革。
羅拉德派是威克里夫留下的遺產,但更重要的遺產或許是來自波希米亞(位於今捷克共和國)的那些他的學生。他們來到牛津大學訪學,回到故鄉時也帶回了威克里夫的教導。在波希米亞,有許多人熱情地接受了威克里夫的思想。布拉格大學的教師約翰.胡斯(Jan Hus)就是其中一位。胡斯不像威克里夫那樣睿智,卻扮演了威克里夫的鬥牛犬這一角色,至少在這點上,他和威克里夫一樣重要。當有人在波希米亞企圖撲滅威克里夫的教導時,胡斯挺身捍衛,並且越來越直言不諱地批評教會。他甚至公開宣稱教宗無權發行贖罪券,質疑煉獄存在。
結果,胡斯被革除教籍,隨後被康斯坦茨公會議傳訊,要他到場對其信仰觀點辯護。然而他不想貿然走進獅子坑,不想被當作異端燒死。他不想冒這樣的風險。可是公會議向他提供安全保證。於是他去了。結果安全保證沒有兌現。他剛到會場,馬上就被逮捕關進監獄。六個月後,公會議對他進行了一次走過場式的審訊,他拒絕撤回自己的觀點,於是在1415年胡斯被以異端罪名判處死刑。
他的死激勵了身後的追隨者,他們在波希米亞發動了一場武裝暴動,而胡斯也成了民族英雄。從1420年開始,天主教會發動了一系列戰爭,來討伐他們視作異端的胡斯派信徒。令人吃驚的是,胡斯派信徒獲勝了,因而能夠在信奉天主教的歐洲中心地帶建立起一處胡斯派教會。在這裡,胡斯派傳道人完全不受教宗控制,能夠自由傳講上帝的話語。胡斯派信徒在聖餐中領受餅和杯,不再只能望天主教的彌撒。這樣,胡斯就在羅馬天主教身上留下了不小的一根刺。此外,據說胡斯在臨死之前曾說:「你可以把這隻鵝烤了(在捷克語中,「胡斯」的意思是「鵝」),但一百年後,會有隻天鵝飛起來,它的歌聲你們禁止不了。」幾乎剛好是一百年以後,馬丁.路德向世人釋放出唯獨因信稱義的教義。作為胡斯的仰慕者,路德真心相信他就是胡斯所說的那隻天鵝。馬丁.路德去世後,路德宗教會用天鵝形狀來作風向標,也用天鵝來描述這位改教家。在布拉格有一座高大的胡斯雕像,雕像的基座上刻著這樣的字:「真理是偉大的,必將得勝。」確實,胡斯和他所傳講的信息大有前途。
Michael Reeves《不滅的火焰——宗教改革簡史》p.33-36 橡樹文字工作室
分類:教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