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W. Beeke and Joel R. Beeke《培養健康的禱告生活——與上帝相交的三十一個默想》,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
https://rtf-usa.com/books/developing-a-healthy-life-prayer/
第一章 誰應該禱告?
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神必廣行赦免。 ——以賽亞書55:6-7
在以賽亞書55章中,上帝彰顯他的慈愛,邀請「一切乾渴的」人(第1節)來得享他所應許的福分。這一種屬靈深處的乾渴,驅使我們來到上帝面前,向他尋求恩典。第6節和第7節則強調了回應上帝邀請的迫切性。第6節中的動詞「尋找」提醒我們,要積極地使用禱告這一蒙恩之道。我們尋求的對像是耶和華:那永不改變、滿有恩典、守約信實的耶和華。我們理應欣然接受上帝的邀請,任何耽延都是愚昧無知的表現;我們一定要在上帝「可尋找的時候」去尋找他——就是現在!在我們仍有生命氣息的時候尋求上帝。先知以賽亞用「求告」一詞來特別強調,我們向上帝的禱告是個人性的禱告,他提醒我們,此時此刻,我們仍有機會可以回應上帝的救恩的邀請,上帝仍然帶著他的話語和恩典與我們「相近」。我們一定不要拒絕上帝的邀請。如果我們現在忽視上帝的呼召,那麼總有一天,我們將再也找不到上帝,將要永遠和他分開。上帝要我們全心全意地為我們自己邪惡的想法、言語、和行為悔改,並要我們在信心中領受他豐盛的赦罪的憐憫和恩典,這恩典遠遠超過我們罄竹難書的罪惡和罪疚。
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說,因為自己不能在禱告上做得完全,所以不禱告反而更好。他們認為自己的這一說法有聖經經文的支持,稱那些經文將罪人的禱告和敬拜描述為上帝「鼻中的煙」,說它們是「神看為可憎惡的」他們說,上帝不會聽罪人的禱告,並且,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
這個觀點的前半部分是對的,即我們「不能在禱告上做得完全」,但是它由此得出的「不禱告反而更好」的結論卻是錯誤的。如果我們遵循這一邏輯,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各樣的屬靈活動上得出類似的結論。我在讀經上是否能做得完全?如果不能,我不讀經更好。我在唱讚美詩上是否能做得完全?如果不能,我不唱更好。我在參加教會上是否能做得完全?如果不能,我不參加更好。如果這一邏輯是正確的,那麼它造成的實際後果是讓信徒遠離禱告,甚至比非信徒禱告得還少,因為信徒能更加強烈地感知他們自己的罪惡和軟弱。誰更能體會到他們自己的不配,是悔改歸正的人,還是沒有悔改歸正的人?誰能真正認識到自己在上帝眼中,是多麼地可憎惡,是怎樣的罪人?誰全然明白,自己是一個缺乏信心的罪人?誰心中清楚,上帝完全有理由拒絕聽我們的禱告?是悔改歸正的人,還是沒有悔改歸正的人?這種觀點雖然聽上去很敬虔,但是它實際上是一個非常不敬虔的藉口,也是對福音的扭曲。任何「只有當我們完全時才能禱告」、或者「只有當我們在屬靈方面完全公義時才能來到上帝面前」的信念、教導、或者委婉的暗示,都是很危險的。詩篇130篇3節至4節就鼓勵那些不能在上帝面前站住的罪人來到上帝面前:「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福音呼召那些貧窮的、瘸腿的、瞎眼的罪人,那些充滿罪惡、屬靈生活極其敗壞的人來到基督面前得醫治,這位基督樂意向悲慘的受造物賜下他的憐憫與愛。馬丁.路德曾經這樣說過:「得救就是沉浸在耶穌腳前,流連忘返。」撒旦的終極目標就是不讓罪人靠近耶穌基督。如果他在做吼叫的獅子時無法達成他的這一目的,他就會化成光明的天使。如果你深感憂慮,渴望知道在你心裡工作的究竟是聖靈還是撒旦,你可以用聖經中的這把鑰匙來驗證:聖靈會使你靠近基督,撒旦則會使你遠離基督。
每當我們唱讚美詩、參加教會、讀經、禱告時,我們都在犯罪,我們的心在上帝面前也絕非完全。但是如果我們在內心犯罪的基礎上,進一步忽視上帝賜給我們的禱告的恩典,我們就是罪上加罪了。我們確實不能否認人的罪性,這是上帝在他的律法中向我們顯明的;我們的確是罪惡的、敗壞的,是在上帝面前「看為可憎惡的」。但是,我們也同樣不能否認上帝的福音;上帝樂於拯救罪人,並鼓勵他們到他那裡去(約6:37)。這兩個真理都不應該使我們遠離耶穌基督,而是應該把我們帶到他那裡去,只有他才能解決我們的罪的唯一救贖,跟前。 「福音應該引導我們發出這樣的禱告:「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求你拿走我裡面一切的不義,用我自己沒有的、耶穌基督的義充滿我!」
上帝對以色列全家說:「他們必為這事向我求問。」(結36:37)「(你當)尋找他。」我們正因為罪惡滔天,所以才更應該禱告;罪人就是那最需要禱告的人。所以,禱告吧!
分類:信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