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Dane Ortlund 《柔和謙卑》(Crossway) 第二章「他的心發出果效」:
https://bafuhuoban.com/gentle-and-lowly/
清教徒理查德.薛伯斯是這樣說的:「當(基督)看到百姓受苦時,就熱切地想念他們;基督裡的恩典和憐憫之工,是他心發出的果效。」也就是說,「無論基督做了什麼⋯⋯都是出於愛、恩典和憐憫。」但薛伯斯又進一步說道:「他這樣做是發自內心的。」福音書告訴我們,耶穌不只有愛,而且他自己就是愛;他心裡湧流出憐憫之情,猶如太陽發出耀眼的光芒。
但耶穌嚴厲的一面呢?
巴刻曾經寫道:「半真半假的東西若偽裝成完全的真理,就成了完全的謊言。”」當我們談論聖經中的基督時,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教會歷史上的異端邪說並非徹底顛覆了聖經對耶穌的描述,它們只是斷章取義而已。早期教會關於基督論的那些錯謬幾乎認同所有的基本教義,但只在一個教義上產生了偏差——有的忽視基督完全的人性,有的忽視基督完全的神性。若我們談論基督的心卻忽略他的忿怒,這是不是會帶來同樣的危險呢?
也許對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這種危險比徹頭徹尾的異端邪說更不易覺察。我們的神學觀點可能完全合乎正統,但出於各種原因,我們更關注耶穌的一面而忽略其他。在我們中間,有些人可能是在一個規則重重的環境中長大的,那種沒完沒了的不合標準的感覺常常令他們窒息,因此基督的恩典和憐憫特別吸引他們;有些人可能是在一個混亂無序的環境中長大的,而基督的命令所體現的受道德約束的生活方式和秩序可能特別吸引他們。還有一些人遭受了本應保護他們之人的虐待,因此他們渴望天國的公義和地獄的刑罰來糾正所有錯誤。
當我們專注於基督內心的情感時,當如何確保自己對神最終的旨意有一個健全的理解,並對基督的所是有一個全面而平衡的認識呢?
這裡我們需要給出三點說明。首先,基督的忿怒和憐憫並不像蹺蹺板的兩端那樣彼此對立,好像貶抑一方就等於抬高另一方。相反,兩者是共生的關係。一個人越能認識到基督對我們周圍和我們內心一切罪惡的義怒,就越能深刻感受到他的憐憫。
其次,具體談到基督的心(以及舊約中耶和華的心)時,我們不是指他憐憫和發怒的行為。他的心就是他的心。因此,我們不是在論述他眾多屬性中的某一個。我們是在問他內心深處是什麼?他最自然地流露出什麼?
第三,我們只是想探究聖經如何見證了基督對罪人和困苦人的慈心。換言之,聖經對基督的描繪若顯得有些不平衡,那我們也要相應地調整。與其人為地「平衡」,不如遵循聖經。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將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即如何將基督的心與他的作為或聖經中那些似乎與之格格不入的論述調和。但以上三點我們必須始終牢記。簡言之:基督的慈心無論再怎樣讚美、渲染和誇大都不為過。他的心無法測度,但卻容易被人忽視和遺忘。我們從中汲取的力量實在太少了!當我們談論耶穌的心時,並沒有忽略他嚴厲的一面。我們唯一的目標是遵循聖經的見證,深入探究耶穌那令人驚訝的本性。
如果耶穌的作為反映了他的本性,那麼我們必然會得出一個結論:他要來拯救的墮落世界,對他而言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分類:信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