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禱告
我相信禱告應該比經典的一天一次的安靜時間更頻繁。如我們所看到的,路德相信禱告應該一天兩次,而加爾文建議禱告要簡短,但次數甚至要更頻繁。若要把一整天都放在框架內的話,過去基督教的各支派似乎都一致地認為,我們應該在二十四小時的時間間隔內,不只一次地在固定時辰把思想轉向上帝。我認同大多數更正教會的看法,即,認為一天兩次是不錯的,雖然我們不能太過堅持於一種時間表。我個人發現早晚的禱告對我最合適,但有時我也嘗試練習一種簡短的午間「抽身」集中禱告時間,在其中回顧一下我晨禱的洞見。
我相信每日禱告應該更以聖經為基礎,也就是說,更基於系統性的讀經和學習,以及對經文的嚴格默想。這個信念的理由,我已經在本書中詳細闡明了。克蘭默的一年讀經計畫,已經不再收錄於現在世界上使用的大多數《公禱書》之中,但可以在1549年和1552年的重印本中找到。麥琴讀經日程的各種版本,在網路和其他地方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帶領你以不同的速度讀完聖經,取決於你可以擺上的時間。無論如何,在禱告之前或過程中應該有系統性的連續讀經。
私下的每日禱告應該與教會的集體禱告結合得更緊密。加爾文想要基督徒從聚會崇拜中的公禱和《詩篇》吟唱中學習私禱。路德寫到,他一天禱告兩次,要不就是急忙地衝進自己的房間,「或者若日子和時候正好合適的話,到有會眾聚會的教會中。」這表明對這些教會的偉大教師來說,我們的禱告生活要不完全變得私人化是多麽的重要。正確且必要的是,我們不是只從讀《詩篇》和聖經的其他部分學習禱告,而且也是透過聆聽和閱讀教會的禱告學習。今天很多教會,特別是那些有所謂當代崇拜的教會,在這方面幾乎沒有為會眾提供什麽樣的幫助。會眾聽到的禱告,只是崇拜帶領者的「即興」表述,或講道者在講道結束時的禱告。他們並未像過去歷代那樣,提供經受了時間考驗、仔細思考過後的禱告。這代表著今日很多基督徒,不得不自己去搜尋這樣的禱告,而這就是克蘭默無與倫比的「短禱」和其他資源,如菲力仕.帝科的《神聖時刻》或亞瑟.本納特(Arthur Bennett)的《異象谷》(The Valley of Vision),可以提供幫助的地方。
最後,每日禱告應該包括默想,不只是查經,而且一般而言,我們應該更期待範圍更加全面的經驗。我們應該期待有更多的掙扎、抱怨和「靈魂的黑暗」,但也有更多的敬仰、親密和上帝屬靈實在的經歷。約翰.歐文相當清楚地表示,若心靈的情感沒有投入到禱告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品格改變和長成基督的樣式。我們不能退而求其次。
Timothy Keller《禱告解密》p,328-329, 希望之聲
分類:信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