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書藉

基督我們的生命 Christ Our Life / Michael Reeves



「要永無止境地學習認識主耶穌。你對自己每一次的注視,都相應地給基督十倍的注目。」—— Robert Murray M’Cheyne

在年終展望新一年的到來,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自我檢視一番,定下一些目標,期望新年帶來改變。但在這些之前我要提出:你對認識耶穌基督有興趣嗎﹖

//即使對基督徒來說,忽視耶穌也是輕而易舉之事。 我們本能地想到神、生命、恩典、實際,卻很少停下來讓耶穌去定義這一切。 我們甚至可以持有一個「基督教世界觀」,卻僅僅把耶穌當做其中一個有趣的特徵。 我們甚至可以有一個「福音」,其中耶穌只是帶來一些真實好東西的快遞員,那可能是救恩、天堂或是基督徒其他。 但假如我們嚴肅對待他是神的愛子這一事實,這一切就必須改變。 //(《基督我們的生命》第11頁)

作為本網誌的第一篇文章,第一本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書是英國的神學教授 Michael Reeves 的《基督我們的生命 Christ Our Live》,由美國改革宗翻譯社翻譯,可於網站下載PDF檔  https://rtf-usa.com/media/pdf/Christ%20Our%20Life.pdf

這本書只有六十多頁,但其豐富不可輕視。作者行文簡潔有力、深入淺出,從新舊約聖經及教會歷史介紹耶穌基督;也有護教層面,駁斥錯誤教導;以及滿有牧者的鼓勵與關懷。以下精選書中一些段落,拋磚引玉,祝願大家新年更認識基督,更享受祂的喜樂。

//這本書的目的不在於提供一個新技巧,或是一個行動的呼籲,而是更加深層:思索基督,以便他對你來說更加重要,以便你更加認識他、珍惜他,進入他的喜樂。這也正是我們最榮耀父的方式,即分享他在聖子裡面永恆的喜樂 (約翰福音 5:23)。這也是學像愛的上帝的秘訣 (哥林多後書 3:18)。當我們思索基督,會看到他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義、我們的聖潔、我們的盼望。//(第6頁)

// 一個人如何掌管自己的人生?不是透過他自己的虔誠。 耶穌說:「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約翰福音 14:19)。 我的命運由我歸屬的人類群體或身體的頭決定。 要知道我的身份,必須看我的頭。 如果我歸屬於亞當,那麼就分享他的罪咎,他的死就是我的命運。 如果我歸屬於基督,那麼他的義和生命就是我的。 因此,所有基督徒,不論多麼軟弱,都可以放膽宣告衛斯理 (Charles Wesley) 的這段有力宣言:「我不再懼怕任何定罪,耶穌是我的,他裡面所有的都是我的。我與他同活,他是我永生的頭。我披戴他的義,放膽來到永恆的寶座前,透過基督得到冠冕。//(第34頁)

// 移動太陽的愛

「道自永恆發出,述說一位生命滿溢的神。 自永恆,聖子就被父珍愛,述說神無盡的 慈愛。 既然我們在耶穌裡遇見的是這樣一位神,那麼他決定創世來傳遞他的生命與愛,就並不叫人費解。 十八世紀佈道家約拿單·愛德華茲 (Jonathan Edwards) 的話令人難忘:

「世界的被造似乎尤其指向一個目的:神永恆的聖子可以擁有一個新婦,他可以向之彰顯其本性那無限的愛,他可以向她傾倒自己心中的謙卑、愛與恩典,使神因此 得榮耀。  」因此,作為神傳出的道,承載著神滿溢的愛,聖子成了創世背後的邏格斯,成為那「起初」,萬有的根基——萬有都是為他而造(歌羅西書 1:17-18)。 因此,藉著盤旋在水面上的聖靈的能力,道就發出。 神說話,透過有能力的道,萬物從無造出。 如父論到子的話:「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希伯來書 1:10;引用詩篇 102:25)。 聖子成了一切被造物以先的首生的 (歌羅西書 1:15)。

遺憾的是,對於這裡的福音,許多基督徒的理解中都有病毒。 不容易察覺,卻會吞噬掉他們在基督裡的所有信心。 這一病毒就是:暗中懷疑儘管耶穌是救主,卻不真是萬物的創造主。 因此他們禮拜天歌頌耶穌的愛——那也是誠心的,但回到真實生活情境中,卻不覺得這是基督的世界。 就好像宇宙是一個中性的地方,基督教只是我們抹在現實生活上面的某種糖衣。 耶穌淪為一種安慰物,好像屬靈的巧克力一般,又像是一個假想的可以 「拯救靈魂」的朋友,別無其他。

聖經裡可沒有這樣弱小可笑的小基督。  「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翰福音 1:3)。 如此,想像這位萬有之上和以先的創造主,在 「拯救靈魂」之外別無他是,實在是荒謬的。 宇宙的主有一個普世的目的:更新他所造的整個世界,永遠摧毀其中的邪惡。

既然萬有都是藉耶穌基督而有的(哥林多前書 8:6),他是神創造的動因,繼續托住和維繫他所造的世界,那麼他的匠心就遍布在我們的四周。 從最小的海膽到最亮的星星,萬物都蓋有他榮耀的彰顯。 諸天述說他的榮耀,因它們是他的作品,仍然由他來維繫。 他的性情如此深刻地鐫寫在宇宙中,以至於若是摒棄基督這位邏格斯,你就必須摒棄邏輯,墮入愚昧 (詩篇 14:1)。 在他的世界中,我們越是對他有信心,就越能發揮我們的心智能力。 我們也就越有邏輯、越有活力、更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因為我們是順著創造的紋理在工作。

約拿單.愛德華茲對此非常重視。 既然神創造是為要傳遞他自己,愛德華茲相信,宇宙就必定「充滿神聖之物的形象,就好像語言充滿話語一樣」。 事物中最微小的細節,從蜘蛛到蠶,從彩虹到玫瑰,全都傾倒著關於基督及其道路的知識。 例如,「太陽的東昇西落,是一幅基督死亡與復活的意象,基督是世界的真光」。  「奶因其潔白,代表神話 語的純淨。 奶的芳香與滋養的本性,對於今世的聖徒而言是合宜的,他們就像需要奶的孩童。  」

改教家馬丁路德說,這也是為什麼創世記2:1 說,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因為「神造萬物,成為一支活躍整齊的大軍,持續為我們與邪惡奮戰」  。 這即是說,它們體現了可以擊敗控告者魔鬼之謊言的真理:太陽每日清晨驅散黑暗,我們因此可以默想基督的恩典、美麗與得勝;通過飲水,我們感到他是如何解我們的飢 渴;透過我們免費呼吸的空氣,我們經歷他敞開的慷慨之手,等等等等。」//(第12-13頁)

// 求你用臉光照我們,使我們得救

既然基督是我們的生命,是我們要享受的那一位,我們在他裡面存活、行動、扎根,那麼他必定也是敬虔的奧秘或秘訣。 保羅寫道:「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提摩太 前書3:16)。 敬虔不是一種技巧、方法或習慣,敬虔的核心秘訣在於基督。 罪就是不像基督,一切自我提升和增進道德的努力,沒有基督,都是罪。 只有透過認識基督、倚靠基督,我們才變得更像永生神,分享他的生命活力。

這意味著,首先,我們眼睛看哪裡很重要。 首要之事,便是我們的眼目充滿了什麼。 無論什麼佔據了我們的注意力 (或用耶穌的話說,無論什麼「留在我們裡面」),它都會引導和塑造我們的每一個意念、動機和行為。 你是你所見。 米歇爾·福柯 (Michel Foucault)在羅馬天主教的懺悔禮中看到這個原則。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之後,天主教試圖重塑自己的秩序,便大力推行向神父認罪告解。 他們認為,當人們承認自己的罪,便會被推動達到更加聖潔的地步。 然而據福柯觀察,實際發生的情形卻相反,這不過使得人們更加視自己為罪人,愈加與罪人的身份認同。 神父當然宣告了赦免,然而,這整個實踐都將焦點放在認罪上。 透過長期的 聚焦,他們使自己越來越與本要逃離的罪捆綁在一起。  (這並不是說自省本身是壞事,而是表明,關注自我、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並不是敬虔的秘訣。)

生命、義、聖潔和救贖,都是在耶穌裡面找到,而且唯有那些注目耶穌的人才能找到。 也許我該表述得更清晰一點:並非是我們看一下基督,大概知道他是什麼樣的,然後離開,努力使我們自己跟他一樣;而是:我們正是透過看著基督變得像他 。 只要看著他,這種注視就具有革新的大能。 如今,我們在信心中默想基督,就開始變得與他相像 (哥林多後書 3:18)。 他的榮耀是如此強大,以至於當他第二次降臨時,我們親眼看到他,便會發生奇妙的變化:「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約翰 一書3:2)。 沒有妨礙、沒有遮蓋,完全地親眼看到榮耀的耶穌,具有榮耀的果效,會改變我們自己的全人。 如今在聖靈中註視他,已經能使我們屬靈上更加像他;而將來面對面見到他,將會使我們的身體與靈魂都最終與他一樣。 如今注視基督,就像在清晨看著晨星升起;迷人而充滿希望。 當下的光表明將要來的更加刺眼,這是預嘗天堂的滋味。

採用光的語言十分合宜,因為註視耶穌的果效,就像榮耀的光照進黑暗:它光照我們的思想意念,使我們的臉發光,驅散我們的黑暗。 這是恩典,是恩慈的審判。 他完美的光照出我們的不完全,比任何律法更甚。 它使我們更加看清自己。 如加爾文所說:「人唯有首先仰望神的臉,才能清晰地認識自己。」但它的功效不僅僅是揭露,而且還勝過我們的不完全,釋放我們得自由。 它比任何自我提升的努力都更能治愈我們,司布真說, 就像溫暖的陽光融化我們心中的冰霜:

「沒有什麼比方比陽光融化冰雪更好。你在一天早晨醒來,發現所有的樹木都被白雪覆蓋,整個街道白茫茫的一片,白雪覆蓋了地上的萬物。然後,太陽升起了,它的 光線發出柔和的溫熱,幾個小時之後,哪裡還有雪呢?全都融化了。你若是雇了一千輛馬車和機器來掃雪,也不會像太陽這麼有效率。太陽讓雪融化, 消失不見。這就是我們的主在新創造中所成就的:他的愛照亮靈魂,他的恩典更新我們,舊事已過,自然消融⋯⋯他蒙福的臉以恩典和真理光照我們,如太陽的光與熱。他融化了罪的冰鎖鏈,帶來春天的恩典, 新芽與花苞的新樣。」

或者如保羅所言:「因為神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提多書2:11-12)。 也就是說, 正是神天上的恩典在基督裡顯明,使人心從屬世的情慾轉向敬虔的情感。 當依靠自己、自我提升的努力導致我們耽於自我,因此本質上使我們沒有愛,神在基督裡的恩慈卻吸引我們的心轉離自我、轉向他。 唯有基督的愛具有解開人心的大能。
既然如此,現代基督教就似乎存在一個令人擔憂的漏洞。 我們瑣碎的生活使我們埋頭忙碌,眼目低垂,遠離基督。 大衛.貝炳頓 (David Bebbington) 教授認為,福音派的四大標誌之一便是行動主義。 他或許說的沒錯。 誠然,你不必自我定位為福音派,也可以是一名行動主義者。 儘管行動主義本身不是壞事 (畢竟基督徒是一群有使命的人),但它卻充滿了自我倚靠的傾向。 難怪如今基督徒的一個常見特徵便是一種耗盡了的倦怠感。

解決之道何在? 我們可以繼續埋頭苦幹,推薦更好的時間管理術,更平衡的生活, 等等。 但這些不過是緩釋,不會解決根本問題。 我們必須處理屬靈倦怠的根源,對此,約翰.歐文開出了下面的處方:

「我們是否感到自己裡面的恩典在衰退?變得枯竭、冷淡、不冷不熱,一種屬靈的愚鈍和麻木感向我們襲來?⋯⋯我們需要確信,要想從這種光景中得救和得醫治,唯有一種方法,那就是透過信心更新對基督的榮耀的認識,穩固地紮根在裡面。 持續地註視和默想基督及他的榮耀,使它革新的大能激活一切的恩典,這是這般光景的唯一解決之道。  」 

實際上,歐文發現,默想基督的果效甚至比上述更大。 歐文是一個歷經苦難和心碎的人。 17 世紀 50 年代,他曾是牛津大學的副校長,很有成就,具有卓越的影響力。 但在他人生的下半生里,他卻被新政府排擠到社會邊緣,遭受束縛和恐嚇。 不僅如此,他還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孩子——一共有 11 個,還加上自己的妻子瑪麗。 頭十個孩子去世後,他這樣寫道:「定睛默想基督的榮耀,可以安慰心靈,使思想得平靜⋯⋯它將信徒的心思意念,高舉到今世的困苦之上。它是神的解藥,可以驅除苦難中一切的毒素,若非如此,這些毒素必會混亂和奴役他們的靈魂。」

死亡、罪、悲傷、奴役、絕望:在基督裡面都有解藥。
// (第51-53頁)

分類:基督教書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